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东华大学老教授半个世纪的科技革新路

   日期:2024-09-10     来源:www.p5999.com    浏览:790    
文章简介: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,78岁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顾利霞教授领衔材料、织造、染整等多学科师生组成的协同革新团队,在化学纤维改性和多相高分子材料范围获得一系列原创成就,形成了具备自主常识产权的新型共聚酯、纤维与染整技术体系,推进了整个产业链多...

 

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,78岁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顾利霞教授领衔材料、织造、染整等多学科师生组成的协同革新团队,在化学纤维改性和多相高分子材料范围获得一系列原创成就,形成了具备自主常识产权的新型共聚酯、纤维与染整技术体系,推进了整个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技术进步。

日前,顾利霞教授的研究成就正式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。成绩背后,折射出这位老教授半个世纪的科技革新路。

热爱是技术创造的原动力

从本科生入学第一门课《材料学概论》起,顾利霞就用1000多页亲手制作的PPT为大伙展示了一个材料科学的奇妙世界。有新生上完第一堂课就开心的表示,“材料太有用了,我必须要读研究生。”顾老师还特别爱给研究生们讲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就,讨论大家国家的差距在哪儿,让学生开始主动探寻有兴趣的科研方向。顾老师说,“跟目前的学生们一样,我作学生的时候也历程了从老师叫我做,到自己感兴趣主动要进实验室的过程。” 

2004年,顾利霞领衔项目“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已经69岁的她并不满足于此,她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点:美国的改性涤纶纤维CDP三单SIP含量少,需要高温高压阳离子染料才能染色,织物需要碱减量处置,不利环保;日本的ECDP虽然常温常压可染,但四单PEG存在醚键,热稳定性差,纤维熨烫后疵点多,色牢度也不够;自己获奖项目共聚酯HCDP三单SIP虽含量较高,但还是存在结构不太均匀,本钱也较高等问题。怎么办这类问题,使改性涤纶纤维既具备柔软的手感、常压易染性和高色牢度、又具备好抗起毛起球性呢?

这一探索就是十年。

顾老师的博士生,目前已经是上海霍尼威尔公司高级工程师的陈斌,到今天都谨记顾老师的需要:“要多一眼睛睛,深入地看到问题所在。”——有的人对于实验数据中出现的异常点,会直接排除去事,但顾老师必须要把每一个异常数据的前因后果弄得清了解楚才停手。教室、实验室、工厂,枯燥又艰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,是顾老师学术生涯的正常状态,她一直说,进了实验室,进了工厂,亲眼看到学生做实验和生产线运转的全过程,才能发现问题。

正是有了这种钻研精神,项目组经过大量比较试验,甄选四种小分子为第四单体,SIP为第三单体,从1立升、20立升、300立升聚合釜、半连续聚合,经过几十次试验,终于甄选了适合的四单、三单和催化剂,研究了适合的聚合工艺,成功抑制了第三单体的自催化和离子聚集效应,创造了结构均匀、可纺性好、常压易染的新型共聚酯MCDP。严谨的治学态度,逐步放大实验的经验,企业领导和技术职员的高度看重和合作,使得项目首次试制就达成了大容量连续稳定生产,解决了三单、四单浓度局部涨落、分散不匀工程难点,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。

这款被命名为派司特(BASTER)品牌的新一代功能涤纶纤维,既具备羊绒、蚕丝纤维柔软的手感,又由于结构均匀、分子量小而具备好的纺丝性能,布料色牢度高、挺括度好,不会起毛起球;同时制备过程各工序温度都比普通涤纶低15~30℃,无需碱液处置,节能减排成效居国际领先地位。项目已经授权中国创造专利10项,申请国际创造专利3项,具备完全自主常识产权,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十年砥砺,支撑顾利霞团队走下去的,是她一直如一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。

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干什么”

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干什么”是这位古稀老人最朴素的革新动力。顾利霞是国内化纤学科奠基人之1、东华大学钱宝钧教授的第一批研究生,在钱先生“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科学、爱劳动、爱社会主义”的五爱精神感召下,她扎根东华大学,立志为将国内传统的纺织产业带入世界先进行列做些贡献。

有一种偏见觉得,纺织是老的传统行业,科研革新非常难,能拿到创造奖更难。对这个问题,顾利霞的解决之道是既要熟知高分子范围的前沿问题,也要深入纺织行业科技前沿,才能有所革新。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化学纤维功能化目的,及贯通产业链进步的方案,依托学校从人事到基建等每个环节为科研协同革新所做的改革举措,顾利霞组建了一支囊括高分子材料、纺纱织造、化工染整等在内的多学科协同革新队伍。“大伙在各自的职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,齐心合力,就必然会出好结果。”顾老师说。

翻看顾老师半个世纪的科研路,会发现每十年都会有一项突破性成就诞生,都会给纺织产业带来一次转机——1986年,与顾利霞合作的绍兴一家纺织厂只有60台布机,300个工人,长期生产每吨只能赚五六百元的常规商品,在顾利霞团队帮助下,通过走差别化生产道路,研发生产高缩短涤纶改性商品,每吨获利超越1千元,一步步进步成为绍兴数一数二的化纤纺织大企业,该项目也获1998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;当年的上海第十化纤厂,也通过与顾利霞团队合作研发功能纤维新品,转型成为上海著名纺织企业“德福纶”,项目获2002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、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2014年度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获奖项目“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、纺丝及染整技术”,打造了覆盖从聚合、纺丝、织造、印染、到服饰的产业链,2013年新增产值超越16亿元,创汇900多万USD……充分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协同、产业链集成革新的力量。

宽严相济,师爱无声

“钱先生从来不会由于我是女孩就减少需要。”顾利霞也用同样严格的规范需要她的学生们。学生的毕业论文顾老师一直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,甚至引用的文献也要逐条查询,抄袭行为是绝对禁止的,更不允许实验数据造假。“硕士、博士阶段是青年成型最重要的时候,不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就结束了,不少细节的需要或许会影响他们一辈子。”世界可能在改变,但基本的学术准则、道德准则从未改变,顾老师从未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。

在学业上,顾老师严格需要;在生活上,顾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无微不至,大伙都亲切地喊顾老师是顾母亲。“学生大老远跑来读到硕士、博士困难,我要尽己所能,帮大伙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,让孩子们能专心致志把书读好。”身为博导,顾老师甚至还帮课题组的青年调解过感情纠纷。已经是上海纺织研究院工程师的付昌飞最感动的是2010年11月,他出了车祸受伤住院,顾老师第一时间拜托学院书记帮忙处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,同时天寒地冻中多次去医院探望自己,并给了他不少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。

春华秋实,常识分子对科技革新的信仰薪火相传。顾利霞为人不事张扬,只不过默默地为学生着想,门下弟子不少成为材料、纺织范围的教授、总工程师,甚至已经开始挑大梁,带领团队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殊荣,成为支撑材料、 纺织产业转型进步的脊梁。

以第一完成人身份,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;上海技术创造一等奖1项、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;省部级科技进步2、三等奖5项……50年的奋进,50年的荣光,记录的是顾利霞在纤维材料改性和功能纤维研发范围的累累硕果,是她尽力为国分忧、为企业解难的忠贞赤诚。已经78岁高龄的她还在科技革新的路上“飞奔”——顾利霞说:“还想为材料、纺织产业的革新变革继续做点事情,为这个伟大年代的进步做点贡献。”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